在中国近代外交史上,有一段鲜为人知却又颇具戏剧性的插曲。在大多数人的认知里,中国与纳粹德国似乎并无太多交集,更遑论与希特勒本人有过直接接触。然而历史往往比想象更为复杂——1937年抗战全面爆发前夕,时任国民政府行政院副院长兼财政部长的孔祥熙深圳配资门户网,就曾亲自率团访问德国,并与希特勒进行过一场秘密会晤,留下了珍贵的历史影像。
1937年4月,随着日本侵华野心日益显露,战争的阴霾已经笼罩在中华大地上空。在这个危急时刻,国民政府决定派遣以孔祥熙为首的高级代表团出访欧美各国,展开为期半年的外交斡旋。这次访问肩负着重要使命:一方面要争取国际社会对中国抗战的道义支持,另一方面则要寻求西方列强在军事装备和经济援助上的实质性帮助。
同年5月,英国即将举行乔治六世国王的加冕典礼。当时中国驻法国大使顾维钧敏锐地意识到,这是一个与欧美各国政要接触的绝佳机会。在他的建议下,国民政府决定借此契机展开外交攻势。在参加完伦敦的加冕典礼后,代表团意外地收到了德国政府的正式邀请,于是决定转道德国进行访问。
展开剩余75%6月9日,孔祥熙一行抵达柏林。在正式会晤德国高层前,代表团首先参观了德国著名的克虏伯兵工厂和容克飞机制造厂。这些军工企业展现出的强大生产能力给中国代表团留下了深刻印象。随后,孔祥熙会见了纳粹党二号人物戈林。然而这次会面并不愉快——戈林对中国的态度相当冷淡,他更倾向于将日本视为德国在亚洲的战略伙伴。在军火贸易谈判中,戈林态度强硬,要么要求中国提供长期供货保证,要么必须支付现金。
6月13日,在德国南部巴伐利亚州风景如画的阿尔卑斯山区,一场历史性的会面在希特勒的私人别墅鹰巢举行。这座位于海拔1800多米的豪华别墅坐落在群山环抱之中,四周松柏苍翠,云雾缭绕,宛如人间仙境。孔祥熙一行乘坐专车沿着蜿蜒的山路缓缓而上,透过车窗可以俯瞰整个山谷的壮丽景色。当车队抵达别墅时,希特勒亲自出门迎接,他身着笔挺的纳粹制服,精神抖擞地与每位中国代表团成员握手致意。
在装饰考究的会客厅里,双方进行了约一个小时的深入交谈。孔祥熙首先向希特勒详细阐述了日本侵略中国东北造成的严重危害。希特勒则出人意料地表示希望中日能够和平相处,并自告奋勇愿意充当调解人。他特别强调,中日应该联合起来共同对抗苏联和共产主义威胁。在谈到中德经贸合作时,希特勒表现出极大兴趣,他称赞中国丰富的矿产资源,并表示德国作为工业强国,两国经济具有高度互补性。当话题转向欧洲局势时,希特勒情绪突然激动起来,他矢口否认德国有发动战争的意图,并强烈谴责苏联对世界和平的威胁。
会谈结束后,孔祥熙向希特勒展示了精心准备的中国传统工艺品。这些来自东方的艺术珍品令希特勒爱不释手,特别是那些精美的漆器和湘绣制品。临别之际,在别墅的花园里,希特勒与代表团成员合影留念。当孔祥熙登上返程的汽车时,他惊讶地发现希特勒站在二楼阳台上,高举右臂向他行了一个标准的纳粹礼。
这次会晤确实取得了一定成果。6月28日,一位德国商人向蒋介石发去密电,详细汇报了访问取得的突破:德国同意用武器装备交换中国的农矿产品,并承诺派遣军事和技术专家来华支援。然而好景不长,七七事变的爆发彻底改变了局势。8月10日,孔祥熙奉命再次访德,但这次德国方面的态度已明显冷淡,希特勒也拒绝再次会面。随着1938年德国承认伪满洲国,中德关系最终走向破裂。
深入分析希特勒当时重视中德关系的原因,主要基于德国的战略需求。作为一个资源匮乏的国家,德国急需大量战略物资来支撑其军备扩张。中国丰富的钨、锑、锡等矿产资源,特别是高品质的钨砂,对德国军工生产至关重要。早在1933年前,德国就是中国钨砂的最大买家。希特勒上台后,更是将这种民间贸易升级为政府间的以货易货模式,用德国制造的武器装备交换中国的战略矿产。这种互惠关系一直持续到1938年德国彻底倒向日本为止。这段特殊的历史交往,既反映了二战前国际关系的复杂性,也展现了中国在夹缝中求生存的外交智慧。
发布于:天津市中承配资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